珠海越亚半导体冲刺A股IPO:以“芯”破局 国产高端封装基板突围再加速
2025-10-15
交易所官网显示,近日,国内高端半导体封装基板领域“隐形冠军”珠海越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越亚半导体”)近日正式向上海证券交易所递交IPO申请,拟冲刺科创板,开启资本市场新征程。这家深耕半导体封装基板十余年的企业,正以技术创新为刃,加速破解高端芯片封装“卡脖子”难题,有望成为A股半导体封装基板赛道的关键一极。
深耕封装基板赛道 打造“国产替代”技术护城河
成立于2008年的越亚半导体,总部位于珠海,是国内最早布局半导体封装基板的企业之一。区别于传统PCB(印制电路板),封装基板是先进封装的核心部件,直接决定芯片性能、功耗与小型化水平,被业界称为“芯片的骨架”。
“我们聚焦的是‘高门槛、高价值’的赛道。”越亚半导体创始人兼董事长陈先明介绍,公司早期以射频模块封装基板切入市场,逐步突破存储芯片封装基板、微处理器封装基板等技术难点,目前已形成“射频基板+存储基板+处理器基板”三大核心产品矩阵,覆盖5G通信、人工智能、数据中心、消费电子等前沿领域。
技术壁垒是越亚半导体的核心标签。公司掌握“无芯封装基板”“高散热基板”“高频高速基板”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,累计申请专利超300项,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60%。其研发的“10层以上高阶HDI存储基板”“高频毫米波雷达基板”等产品,性能达到国际一线水平,成功打破海外厂商在高端封装基板领域的长期垄断。
绑定全球头部客户 高端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前列
凭借技术硬实力,越亚半导体已深度嵌入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核心环节。公司客户涵盖三星、SK海力士、美光等国际存储巨头,高通、博通等射频芯片龙头,以及国内头部晶圆代工厂与IDM(集成器件制造商),产品进入苹果、华为、小米等终端品牌供应链。
“在存储芯片封装基板领域,越亚是国内少数能批量供应176层以上3D NAND基板的企业,市占率位居国内厂商前三。”一位半导体行业分析师指出,2022年全球存储芯片封装基板市场规模超80亿美元,越亚凭借技术稳定性与成本优势,已实现对部分海外竞品的替代,客户订单持续饱满。
财务数据显示,2020-2022年,越亚半导体营收从6.2亿元增至15.8亿元,复合增长率达61%;归母净利润从0.8亿元攀升至2.9亿元,盈利能力快速释放。2023年上半年,尽管受消费电子需求短期波动影响,公司营收仍同比增长18%,凸显抗周期韧性。
募资25亿扩产+研发 剑指全球封装基板第一梯队
根据IPO招股书,越亚半导体本次拟发行不超过4012万股,募集资金约25亿元,主要用于三大项目:
高端半导体封装基板生产基地建设项目(投资12亿元):新建智能化产线,重点扩产存储基板、射频基板及先进处理器基板,达产后预计新增年产能120万平方英尺,解决高端产品产能瓶颈;
研发中心升级项目(投资6亿元):聚焦2.5D/3D封装基板、FC-BGA(倒装芯片球栅阵列)基板等前沿技术,强化底层材料与工艺创新能力;
补充流动资金(投资7亿元):优化财务结构,支撑全球化布局与客户拓展。
“当前全球半导体封装基板市场规模超200亿美元,但国产化率不足15%,高端产品几乎被日、韩、中国台湾企业主导。”陈先明表示,此次募投项目落地后,公司将实现从“国产替代”到“全球竞争”的跨越,目标3年内进入全球封装基板厂商前十,5年内冲击前五。
政策东风叠加产业机遇 国产封装基板迎黄金窗口期
越亚半导体的冲刺,恰逢半导体产业国产替代与AI、算力需求爆发的双重机遇。一方面,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明确将半导体封装基板列为“关键战略材料”,多地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本土企业技术攻关;另一方面,AI大模型、800G光模块、高性能GPU等需求激增,推动高端封装基板向更高层数、更复杂结构演进,为技术领先的国产厂商打开增量空间。
业内普遍认为,越亚半导体作为国内少数具备全品类高端封装基板量产能力的企业,其上市将加速行业资源整合,推动国产封装基板从“可用”向“好用”升级,为中国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注入新动能。
结语从珠海一间实验室起步,到跻身全球封装基板第二梯队,越亚半导体的成长轨迹,是中国半导体企业“十年磨一剑”突破技术封锁的缩影。如今,站在IPO的新起点,这家“隐形冠军”正以资本为翼,向全球半导体封装基板舞台中央发起冲刺。未来,能否在技术迭代与全球化竞争中持续领跑,将是其书写“中国芯”故事的关键。
注:文中财务数据、客户信息等基于公开信息整理,具体以公司招股书及监管披露为准。
免责声明:部分篇幅文本系转载或企业供稿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;旨在传递信息,不代表捷羽东来的观点和立场;若侵权或疏漏,请后台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!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