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业和信息化部(以下简称“工信部”)近期在推动人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(AI)发展方面释放了明确的政策信号,通过顶层设计、技术攻关、场景应用和生态培育等多维度发力,旨在将这两大领域打造为驱动新型工业化、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引擎。以下是具体政策方向与实施路径的梳理:
1. 发展目标与时间表
2025年目标: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,突破“大脑”(环境感知与决策)、“小脑”(运动控制)、“肢体”(仿生结构与驱动)等关键技术,实现核心部组件安全供给,整机批量生产,并在特种、制造、民生服务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。
2027年目标: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,构建国际竞争力,推动人形机器人深度融入实体经济,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。
2. 关键技术突破方向
智能中枢:开发基于大模型的“大脑”,增强环境感知与多模态交互能力;构建“小脑”运动控制算法库,优化复杂地形适应性。
硬件创新:突破轻量化骨骼、高精度传感、仿生关节等技术,研发高能效动力单元,提升极端环境下的生存与作业能力。
融合技术:推动人形机器人与元宇宙、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交叉融合,探索跨学科创新模式。
3. 应用场景拓展
特种领域:强化消防、救援、核工业等危险场景的自主作业能力,如高温高湿环境下的设备检修。
制造业:在3C、汽车等产业打造示范产线,实现装配、搬运等高精度操作,推动全流程智能化升级。
民生服务:拓展医疗护理、家庭陪伴、物流配送等场景,提升人机交互与灵巧操作能力。
4. 生态培育与政策支持
企业培育: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,培育2-3家全球生态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,打造2-3个产业集聚区。
资金引导:多地设立专项基金(如湖北100亿元人形机器人母基金),鼓励社会资本参与;中央财政通过“制造业当家”资金支持技术研发。
标准引领:制定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,推动安全、伦理等治理机制建设。
1. 技术创新与产业基础
大模型布局:统筹通用大模型与行业专用模型(如钢铁、煤炭领域),建设高质量行业数据集,提升国产大模型性能。
算力与数据:强化算力基础设施,推动软硬件适配,加速AI技术在研发设计、生产管理等环节的渗透。
2. 制造业智能化升级
全流程改造:通过AI优化排产、质检等环节,典型案例显示产线效率提升40%-75%。
智能终端:发展AI手机、电脑、眼镜等产品,推动人形机器人从“舞台展示”向工厂实用化转型。
3. 生态构建与安全治理
开源与协作:建设高水平开源社区,促进技术共享;推进行业专用大模型迭代升级,培育应用服务商。
风险防控:加强深度合成技术检测,制定AI伦理管理办法,平衡创新与安全。
4. 国际合作与标准输出
参与国际规则制定,推动中国技术标准成为全球通用规范,增强产业链话语权。
工信部将采取“两手抓”策略:
供给端:通过“揭榜挂帅”攻关核心技术,强化算力、算法、数据供给,夯实产业底座。
需求端:以制造业、民生等领域为切入点,凝练成熟场景需求,加速AI与机器人技术的商业化落地。
挑战与机遇:人形机器人和AI产业仍处于技术验证向规模化过渡阶段,需长期资本支持与耐心培育。未来,随着政策红利释放和技术迭代,这两大领域有望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,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。
如需了解具体政策文件或地方实践案例,可进一步查阅工信部官网或相关产业报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