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新闻> 文章详情
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收官:天工 Ultra 夺冠
电子工程专辑

2025 年 4 月 19 日 7 时 30 分,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。作为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的 “姊妹赛”,这场以 “亦马当先,智领未来” 为主题的赛事吸引了 20 支来自全国的人形机器人赛队,与 1.2 万名人类跑者共同踏上 21.0975 公里的赛道,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 “人机共跑” 科技竞技。



最终,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 “天工 Ultra” 以 2 小时 40 分 14 秒的成绩率先冲线,摘得全球首个机器人半马冠军,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长距离运动领域的重大突破。


赛事首创 “人机共跑” 模式,20 支 “钢铁跑者” 挑战真实赛道


本次赛事由北京市体育局、经信局及北京经开区管委会联合主办,是全球首个面向人形机器人的长距离耐力赛事。不同于实验室环境下的性能测试,比赛路线涵盖柏油路、坑洼路、陡坡、草地等复杂地形,途经南海子公园、泡桐大道、通明湖信息城等标志性点位,对机器人的运动控制、环境感知、能源管理等核心技术提出了全方位考验。



参赛的 20 支赛队中,既有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、清华通班、宇树科技等科研机构与企业,也有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等高校团队,参赛机器人型号达 18 个,身高从 75 厘米的 “小巨人” 到 180 厘米的 “天工 Ultra” 不等,技术路线涵盖纯电驱、仿生驱动、模块化关节等多元方向。



赛事允许机器人自主奔跑、跟随或遥控操作,中途可更换电池或机器人(更换时间计入总成绩),但需向随行裁判示意并经同意,更换机器人须罚时。参赛机器人依次起跑,间隔1分钟。比赛设置了冠亚季军、完赛奖、最佳步态奖等 10 余个奖项,鼓励技术创新与完赛能力。


天工 Ultra 凭 “硬核技术” 领跑,人形机器人性能突破多重瓶颈


作为赛事 “明星选手”,身高 1.8 米、体重 55 公斤的 “天工 Ultra” 展现了领先的综合性能:其搭载的纯电驱系统实现了 12km/h 的最高时速(平均时速 10km/h),通过轻量化机身设计、关节导热与风冷散热技术,确保了长时间奔跑的稳定性;视觉感知与惯性测量单元(IMU)的融合算法,使其能精准应对沟壑、斜坡等复杂地形,甚至在遭受外力冲击时仍能保持平衡。值得注意的是,“天工 Ultra” 并非单纯追求速度,其拟人化步态设计在节能与稳定性上达到了平衡,成为首个在开放赛道完成半马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。



其他参赛机器人也各具亮点:清华通班队的 “夸父” 采用模型预测控制(MPC)与强化学习算法,实现 7.5km/h 的稳定奔跑;宇树科技的 G1 以 35 公斤轻量化机身和模块化关节见长,适合快速拆装维护;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的 “小巨人” 虽身高仅 75 厘米,却凭借刚柔耦合关节技术,在抗干扰能力上表现优异。部分机器人还穿上了定制化跑鞋,以缓解地面冲击对关节的损耗,展现了技术团队针对实际场景的工程化思考。



从实验室到开放场景:赛事成技术落地 “试金石”


相较于传统机器人赛事,本次半马的最大价值在于将技术验证置于真实公共环境。北京市经信局智能装备处副处长梁洪郡指出,“长距离奔跑涉及运动控制、能量效率、实时决策等多维度挑战,是检验人形机器人‘具身智能’的重要场景。” 



例如,机器人需实时处理视觉传感器数据以规避障碍物,动态调整步态以适应路面变化,同时优化能耗以确保续航 —— 这些能力正是未来人形机器人在物流、应急、服务等领域应用的核心基础。



赛事规则的设计也体现了对产业落地的导向:允许更换电池但计入时间,促使团队在续航与效率间寻求平衡;设置 “最佳形态创新奖”,鼓励仿生设计与功能集成。正如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所言,“参赛即胜利,完赛即英雄”,超过半数参赛机器人在 3.5 小时内完成比赛,标志着行业整体已跨越 “能否跑” 的阶段,转向 “如何跑得更好、更智能”。


开启人形机器人产业新赛道,“具身智能” 迈向商业化前夜


当前,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技术突破与场景探索的关键期。波士顿动力、丰田等国际巨头虽在运动性能上领先,但中国团队在性价比、本土化场景适配上展现出独特优势。本次赛事中,“天工 Ultra” 等机器人已实现室外连续攀爬 134 级阶梯、复杂地形自主导航等能力,预示着其在园区巡检、灾害救援等领域的应用潜力。



随着 AI 大模型与机器人硬件的深度融合,“具身智能” 被视为下一个科技竞争高地。北京经开区作为国内首个 “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集聚区”,正通过 “赛事 + 场景” 双轮驱动,加速技术迭代与生态构建。


未来,类似的长距离耐力赛或将成为常态化测试平台,推动人形机器人从 “能跑” 走向 “会跑”,最终实现 “融入人类生活” 的终极目标。正如一位参赛工程师所言:“今天的赛道是21公里,未来可能是工厂车间、灾害现场,甚至是星辰大海。”

免责声明:本文系转载或企业供稿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;旨在传递信息,不代表捷羽东来的观点和立场。